- 孙存忠:船舶动力的"好医生"
-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9 22:13 阅读:次 字体【 大 中 小 】
孙存忠:船舶动力的"好医生"
航海系 轮机771校友孙存忠
高温,最高时可达50摄氏度;噪杂,有时噪声达到116分贝;憋闷,在船舱的最底层值守……
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国海警2112”船轮机长孙存忠毫不退缩、毫无怨言,怀着对海洋事业的崇高信仰和对轮机工作的无限热爱,数十年如一日,用汗水浇灌果实,用坚持铸就信念,用勤奋书写平凡人的伟大人生。
赴日接船不辱使命
“与船舶打交道越久,对它的敬畏就越深。只要我人在船上,就一定要保证船舶处于一种随时适航的状态。”孙存忠说。
从业30多年来,孙存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0年9月初,“闽晋渔5179”船在钓鱼岛海域正常捕捞作业时,被日本海上保安厅非法扣押。经中国政府严正交涉,有关方面答应让“闽晋渔5179”船回国,但需中方另派两名船员到日本把船开回。
上级部门紧急商量,把任务交给了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部门。到底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分管执法的负责人想到了一个人——时任“中国渔政35001”船轮机长孙存忠。
当晚,孙存忠在船上值班,接到电话,便立刻赶往省委、省政府领受任务。第二天清晨6时许,孙存忠与晋江市一位渔船船长到达日本石垣岛。中午11时许,他们赶到“闽晋渔5179”船停靠的码头。
“你们快点开,不然就直接把你们拖到外海去!”没想到两人刚一上船,日方就发出无力“命令”。
渔船接连受到冲撞,船体是否有受损?发电机等机器设备置于何处?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船已经出海。日方屏蔽了所有的通讯信号,孙存忠将面临40多个小时的考验。
“我一定要把船安全开回国!”孙存忠沉着冷静,日夜待在机舱室,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凭着30多年的丰富工作经验和过硬的轮机技术,他迅速熟悉了船上的一切,保证了机器的正常运转。
9月15日早8时,“闽晋渔5179”船顺利驶入福建省晋江市渔业码头。
连夜抢修司空见惯从
2011年10月开始,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开始参与国家海洋维权执法。作为其中一员,孙存忠曾15次随船出海执行任务,年均出海200多天,航程2万多海里,巡航海域北起东海苏岩礁,南至南海仁爱礁。
作为船舶运行的“动力”和“心脏”,轮机部出海时任务非常繁重,加班加点、连夜抢修更司空见惯。每一次,孙存忠都冲在前面。
2013年12月,“中国海警2112”船赴钓鱼岛巡航。有一天晚上,机舱漏油了,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恰逢冷空气过境,海上风高浪急。一个浪头打来,船体左摇右摆。孙存忠带领机舱人员不顾颠簸摇晃,连夜检查,发现漏油原因部位是可调桨分配器,立刻抢修,保障了顺利航行。第二天,孙存忠和队友们准时赶到了规定的集结地点。
那次经历只是孙存忠无数次抢修的一个缩影。“中国海警2112”船第一次执行南海维权巡航任务时,为应对突发状况,两个多月里的绝大多数晚上,他只在沙发上躺一躺,连衣服也没脱。
“只要有‘老孙头’在,我就很放心。”那次南海维权带队指挥长陈福茂称孙存忠“老孙头”,是对他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赞许。
一丝不苟监造船只
2012年7月,孙存忠被安排到造船厂负责监造“中国海警2112”船。
孙存忠到达的第一天,恰逢船厂准备往机舱吊装主机。为了方便吊装,船厂技术人员计划把主机舱上面的设计开口再扩大1.2米。造船无小事,孙存忠立即警觉起来。切割一块钢板,原先的船型结构势必受到影响,这当中的微小差别也许只有几毫米,但肯定会影响整条船的结构、强度、甚至前进速度。
孙存忠非常认真地查看了主机图纸,仔细比对相关数据,凭借丰富的经验认为,原先的设计开口足够吊装两部主机。他很快找到船厂负责人提出“不用扩大开口”的建议。厂方为赶进度、图方便,没有答应。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孙存忠又去积极协调厂里生产部、设计部、安全部以及施工工人。在他的坚持和现场指挥下,两部主机成功吊装。
事后,船厂负责人拉着孙存忠的双手,激动地连声道谢。孙存忠的这一坚持,惠及的不仅仅是“中国海警2112”船,同一批次的另外17艘船也都受益,还节省了几十万元的资金。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成功解决试航过程中出现的主机超负荷运转问题,自主研发改进船上减震设备,多次成功解决船上制冷设备故障……
30多年,无论船舶出海,还是在港,孙存忠把青春和梦想都献给了岗位;十余年的执法,他从未请过一天假,事必躬亲,真正做到了“以船为家,以技术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