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谨群:一个创造时机的强者
-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9 21:04 阅读:次 字体【 大 中 小 】
周谨群:一个创造时机的强者
福建省船舶设计院总工周谨群
航海系校友航海高29组乙班周谨群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中的这一句,用在周谨群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他1954年毕业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航海驾驶专业,毕业后由于当时航运尚不发达,分配到广州渔轮厂搞渔船设计工作。这种“学用不一致”,在一些人看来,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但他不这样想。他记得在一本书里读到:“一个聪明的人造成机会多于找到机会。”他觉得关键在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于是他争取机会到上海708所培训班学习渔船设计,同时在708所夜大学和交通大学修补大学基础课程和船舶专业课程,掌握了系统的造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周谨群从1961年起,一直从事船舶设计工作。他当过专业组长,是主要船舶产品设计负责人,1979年晋升为工程师,被中国造船学会广东分会推选为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造船》刊物副主编。1979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复会,他出席了全国第二届代表大会并被推选为第二届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渔船和渔业机械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3月周谨群调回福建船舶工业公司工作。1985年他被聘任为设计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等职。
周谨群在船舶设计的各个领域做过具体设计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主持设计过各类型渔船、货船、油轮、客船、工程船、冷冻运输船等几十艘船型。1962年,他受广东省水产厅的指派,对南海的渔业资源、捕捞方式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然后研制成功了GY96型四百马力单拖渔船和拖速超过了当时渔业界权威限定的不超过2.5海里的对拖渔船,给当时南海的渔船带来了变革。他还根据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了航次产量随着捕捞方式和拖速变化的关系值——“定舱容”,为近海渔船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
1976年,周谨群受国家水产总局的委托,研究将导管桨应用于拖网渔船。因为渔船主机功率的发挥,在定距桨情况下,很难满足自由航行和低速拖网的需要,他根据柴油机的扭矩与功率随着转速变化的规律和螺旋桨扭矩随着转速而变化的规律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在低速拖网时,导管桨的主机功率可发出90-92%,比普通定距桨能多发20%,再加上导管本身的水动力特性,这个优越性就更大了。经过实船测试,使用导管桨的可增加拖力30-35%,使一部六百马力的主机,就有八百马力的使用价值。这从节油来讲,一艘六百马力的渔船,一年就可以节约柴油五十五吨。1977年,他在全国水产会议上发表论文《拖网渔船使用导管桨的经济性》,得到国家水产总局的重视和推广,它的节能意义就更大。
1976年,国家水产总局和对外经济联络部下达广东研制一艘出口南也门三百吨渔船。这个任务又落到周谨群身上,他担任该产品负责人。在设计过程中,他十分注意如何改善稳性和耐波性,而且特别注意纵摇与垂荡加速度相位。他对影响稳性和耐波性的有关因素作了全面的综合平衡,经过系统理论计算、全面船模试验、完整实船测试,并应用国内外资料和本船数据,推导出一种估算横摇和控制纵摇与垂荡加速度相位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供渔轮设计者广泛应用。这艘渔船设计成功,为我国的渔船出口争得了荣誉。1978年,他被对外经济联络部评为先进工作者。
1962年,上海某造船厂研制单甲板尾滑道渔船失败。周谨群对同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后,根据起网时主机功率、起网时航速、网机线速、拉力、网具结构等因素,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向广东省水产厅和国家水产总局建议。他的单甲板尾滑道渔船的设计方案,很快得到支持,而且试制成功。后来,国家水产总局在广州召开了全国水产会议,现场推广了他的改装经验和技术关键。从此单甲板尾滑道渔船遍及中国沿海。
周谨群还研制了MC400系列船型和海上起重驳船。MC400系列船型,是一种经济节能船型。在研制经济船型时,他提出了按国际船舶总吨位分级,选出最合适的主尺度、系数及航速的方案。他认为,总吨位历来被国际海运界作为经济支付和执行公约以及规范船上需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的标准。这个标准涉及造价和营运成本,而且以总吨为基础,可以最合理利用船舶空间,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货能容积。海上起重驳船,是一种起重工程船又是海上过驳船,它的要求是大货舱口、宽深比大、舱口角隅是直角形。针对这种超规范的要求,周谨群提出了“规范等强度换算法”和采用“开口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的理论,核算抗扭强度和刚度以及对直角仓口角隅,按扭转仓口变形理论,校核最大的仓口位移,再根据位移值在甲板及仓口围板处,采用挖补方法,以消除扭转变形应力集中,起重系统增加吊重瞬时横倾角加速度惯性力的影响。他研制的海上起重驳船这一系列产品(650、1000、1800、2000、2400吨)受到港商欢迎。尤其是一千吨及一千八百吨级的赢得当时香港市场的信誉。
周谨群从一个平常的“改行者”,成长为一个出色的造船总工,他的成功,又一次证实了居里夫人的名言“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是千真万确的。他就是一个创造时机的强者。
(周谨群校友居住国外,暂时无法获取其相关照片)